文品网 >地图 >总结 >

生物安全应急预案

生物安全应急预案(精品2篇)

时间:2025-06-11 文品网

生物安全应急预案 篇1

为了有效的预防微生物实验室生物污染,有效应对实验室突发污染事件,保证实验结果的科学准确,保障实验工作人员的健康、生命财产安全,防止实验室污染对周围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加强检验工作的质量控制和实验室的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和《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特制定本预案,确保一旦发生实验室污染事件及安全事故时,能及时、规范、科学、迅速有效地控制。

一、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微生物实验室发生的、与实验室安全相关的、危害科室工作人员健康以及社会公众健康和社会稳定的所有事件。主要包括:

1、病原微生物的实验室污染事件;

2、工作人员受到实验室内有毒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或侵害;

3、病原微生物被泄漏出实验室事件。

4、由于停电、火灾等不可预测因素所引起的实验室其他污染事件。

当出现以上适用范围中的任意情况,启动本预案。

二、应急管理小组

有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应急管理小组,科主任任组长,制定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指导方针,规划对实验室的硬件建设、组织实施科学管理。在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发生时,决策指挥,调动人员,全面部署。发生突发事件后应急处理小组全体成员,应立即按实验室污染突发事件处理的技术规范,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事件、调查原因,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三、预防措施

1、加强实验室标准化建设,对实验室设备的配置、个人防护和实验室安全行为应按《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做出明确规定。

2、建立实验室病原微生物专库,对于传染病病原样本建立严格的监督管理制度。

3、增强安全意识,合理完善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各项规章制度。把生物安全管理责任和措施落到实处,消除安全隐患。实验室工作人员应自觉遵守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规定,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和技术规范开展研究工作。

4、提高警惕,加强安全保卫,防止不法之徒盗窃病原微生物和有毒有害化学试剂,用于对人群进行生物化学恐怖攻击,对公众健康产生严重损害,影响社会稳定。

5、建立有效的预警机制,为各种病原微生物和有毒有害化学试剂建立档案和使用纪录,填写准确。每次使用后及时登记,发现遗失或被盗,立即报告。

6、建立实验室工作人员健康档案,定期体检。发现与实验室生物安全有关的人员感染或伤害应立即报告。

7、定期开展自查,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发出预警通报。

四、应急控制措施

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发生后,立即启动中心应急机制。在中心领导小组的指挥下,有关部门进入应急状态,对突发事件进行侦测、调查,综合评估,采取应急处理措施,控制危害的蔓延。

1.综合评估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

1.1流行病学调查包括事件发生的原因、接触人员的发病情况、引起疾病流行的可能因素等。

1.2对污染的物品、区域、感染的人员进行采样和检测,对可疑生物进行样本检查,进行病原的分离鉴定,以确定事件的性质与危害。

1.3对污染区及其周围的地区进行卫生监测。对于病原微生物的丢失或被盗事件,应监测生活资源受污染范围和严重程度,现场调查和取证人员应采取适宜的防护措施。

2.现场控制措施

2.1根据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发生的规模、危害的'程度,可能波及的范围,封闭或封锁相关实验室和实验区。

2.2对于受到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影响的病人实行就地报告,通过“绿色通道”,送至实验室人员感染救治点。对于疑似病人和接触者进行入院观察。对于事件中的高暴露人群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预防性服药、留检、医学观察或隔离。在可能波及的范围内,开展疑似病例的搜索,开展传染源、传播途径及暴露因素的调查。

2.3对于查明的微生物病原,要对其进行封存和销毁,紧急封闭公

共饮用水源等公众共用设施。

2.4对受到污染实验室等所有场所、物品等进行消毒处理,具体方法参照《消毒技术规范》。

2.5保护易感人群对易受感染的人群和其他易受损害的人群采取紧急接种、预防性投药、群体防护等。

2.6卫生知识宣教针对事件性质,开展特异性卫生知识宣教。 2.7出现大量或毒性极大的病原微生物丢失、并有迹象出现严重危害公众健康事件时,立即上报医院相关部门,必要时进行人员疏散。

3.追踪监测

追踪事件可能波及的地区的高暴露人群,开展主动监测工作,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4.上报与部门协调

及时上报,报告程序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有关规定。对于病原微生物丢失事件,立即上报公安部门,并与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尽快查明下落。对于受到感染侵害的实验室人员,积极与医疗部门协调,提供有关资料,尽早确诊,尽早治疗,把危害降低到最小。

五、应急处理程序

1.实验室如果发生一般病原微生物泼溅或泄漏事故,按生物安全的有关要求,根据病原微生物的抵抗力选择敏感的消毒液进行消毒处理。

1.1.如果病原微生物泼溅在实验室工作人员皮肤上,立即用75%

的酒精或碘伏进行消毒,然后用清水冲洗。

1.2如果病原微生物泼溅在实验室工作人员眼内,立即用生理盐水或洗眼液冲洗,然后用清水冲洗。

1.3如果病原微生物泼溅在实验室工作人员的衣服、鞋帽上或实验室桌面、地面,立即用10000mg/L有效氯消毒液等进行消毒。

2.实验室实发生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泄漏、污染时,实验室工作人员应及时向实验室应急管理小组报告,在2小时内向卫生主管部门报告,并立即采取以下控制措施,防止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扩散。

2.1封闭被污染的实验室或者可能造成病原微生物扩散的场所;

2.2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2.3对病人进行隔离治疗,对相关人员进行医学检查;

2.4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院观察;

2.5进行现场消毒;

2.6其他需要采取的预防、控制措施。

3.如果工作人员通过意外吸入、意外损伤或接触暴露,应立即紧急处理,并及时报告实验室应急管理小组。如工作人员操作过程中被污染的注射器针刺*伤、金属锐器损伤,应立即实行急救。首先用肥皂和清水冲洗伤口,然后挤伤口的血液,再用消毒液(如75%酒精、2000mg/L次氯酸钠、0.2%-0.5%过氧乙酸、0.5%的碘伏)浸泡或涂抹消毒,并包扎伤口(厌氧微生物感染不包扎伤口)。必要时服用预防药物,如果发生HIV职业暴露时,应在一到两个小时以内服用HIV抗病毒药。

六、保障措施

1、技术保障:加强科学研究,提高科技含金量,强化实验室规范化建设。

2、人员培训:加强对涉及实验室生物安全的监测与预警、疫情分析评估、流行病学调查、消毒隔离技术等方面的业务培训。加强对实验室业务人员在法制化管理和法律责任方面的培训。

3、监督检查:建立实验室检查制度,定期自查。

4、应急演练:应急演练工作每两年不少于1次。演练工作应根据性质的不同分类进行。

生物安全应急预案 篇2

一、预案目的与原则

目的: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定有效的应急处理程序和控制措施,遏制生物安全事故危害的进一步扩大,保证实验室人员及相关人员的健康,维护社会稳定。

原则:

预防为主,常备不懈。

设施规范管理到位,确保安全。

主动监测,反应及时。324P.com

依法处理,措施果断。

机制通畅,遏制危害。

二、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发生于实验室内部、与生物安全相关的、危害实验室人员健康以及社会公众健康和社会稳定的所有事件,包括但不限于病原微生物和有毒有害生物试剂的实验室污染事件、工作人员受到实验室内病原微生物和有毒有害生物试剂的感染或侵害、病原微生物和有毒有害生物试剂被泄漏出实验室事件等。

三、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任务

组织机构:

实验室生物安全应急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指导方针,规划实验室硬件建设,组织实施科学管理。在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发生时,决策指挥,调动人员,全面部署。

应急处理工作组:负责制定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办法,建立规章制度和实验室操作规范,对实验室的安全进行监督检查,督促各项生物安全管理责任和措施落实到位。突发事件发生时,在领导小组的指挥下实施全面的应急工作。

四、预防预警

预防:

加强实验室标准化建设,对实验室设备的配置、个人防护和实验室安全行为按《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做出明确规定。

建立实验室病原微生物专库和有毒有害生物试剂专库,实施严格的监督管理制度。

增强安全意识,完善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各项规章制度,确保生物安全管理责任和措施落到实处。

提高警惕,加强安全保卫,防止不法分子盗窃病原微生物和有毒有害生物试剂。

预警:

建立有效的'预警机制,为病原微生物和有毒有害生物试剂建立档案和使用记录,确保记录准确。

定期开展自查,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发出预警通报。

建立实验室工作人员健康档案,定期体检,发现与实验室生物安全有关的人员感染或伤害应立即报告。

五、应急控制措施

综合评估:

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包括事件发生的原因、接触人员的发病情况、引起疾病流行的可能因素等。

对污染的物品、区域、感染的人员进行采样和检测,对可疑生物进行样本检查,进行病原的分离鉴定,以确定事件的性质与危害。

现场控制措施:

根据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发生的规模、危害程度,可能波及的范围,封闭或封锁相关实验室和实验区。

对疑似病人和接触者进行入院观察,对高暴露人群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预防性服药、留检、医学观察或隔离。

对查明的微生物病原、生物毒素以及有毒有害化学品污染的物品进行封存和销毁,紧急封闭公共饮用水源等公众共用设施。

对受到污染的实验室等所有场所、物品等进行消毒处理。

对易受感染的人群和其他易受损害的人群采取紧急接种、预防性投药、群体防护等措施。

开展特异性卫生知识宣教,消除区域民众心理障碍和精神应激。

追踪监测:

追踪事件可能波及地区的高暴露人群,开展主动监测工作,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上报与部门协调:

及时上报卫生行政部门和相关部门,报告程序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有关规定执行。

对于病原微生物、有毒有害生物试剂丢失的事件,立即上报公安部门,并与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尽快查明下落。

与卫生监督部门配合协调,搞好相关区域的食品、饮水、环境卫生监督。

对于实验室人员受到感染和侵害事件,积极与医疗部门协调,提供有关资料,尽早确诊,尽早治疗。

本文来源:http://www.324p.com/zongjie/5098.html